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行動方案(2022—2024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2年12月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行動方案
(2022—2024年)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正在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皖政辦〔2022〕10號)精神,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推動我市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的重要批示和對安徽作出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工作部署,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市數字經濟,為蚌埠市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實現“五個更加”提供新的強大動能。
二、發展目標
——產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實現全覆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上云用數等重點領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數字鄉村和智慧農業建設步伐加快,有力助推農業現代化。通過強化數字技術引領,促進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構建影響力大、競爭力強、普惠多元的服務產業新體系。到2024年,力爭培育2家以上行業型、專業型、區域型工業互聯網平臺,5家具有行業示范效應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每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100臺左右,新增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10家以上。
——數字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大幅提高。加快建設蚌埠軟件產業園,爭創軟件名園。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等產業集群競爭力逐步提升。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超全省平均水平。到2024年,力爭培育工業軟件應用示范企業5戶,建成軟件園2個以上。
——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力爭5G網絡覆蓋能力進入全省前列。大數據中心、城市智慧大腦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數字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完備。到2024年,累計建成5G基站7500個,千兆寬帶用戶超過20萬戶。
三、重點任務
(一)數字科創行動。
1.構建高水平創新體系。加強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建設、運行保障,推動智能傳感器、5G通信、人工智能領域研發機構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提升MEMS智能傳感技術蚌埠市實驗室、電子測量儀器技術蚌埠市技術創新中心的創新能力。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業共建技術創新聯盟,打造創新生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以下任務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配合落實,不再列出)
2.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聚焦計算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學科、優勢領域、優勢團隊,自主布局基礎研究,主動參與應用研發,促進技術集成創新和轉化應用。編制年度蚌埠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工作要點,高水平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積極參與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籌備工作。(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二)產業數字化轉型行動。
3.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加快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推進完成固鎮縣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建設。(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到2024年,全市建設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數字農業工廠20個、數字農業應用場景累計80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眾籌農業、定制農業、生鮮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農業企業參與網上“農交會”,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3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商務外事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供銷社)建立農業產業互聯網數字化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吸引優秀農業產業互聯網數字化服務商入池,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中小型企業等加入農業產業互聯網。打造生豬、糯稻、小麥、水產、蔬菜、肉禽、奶業等優勢農業細分行業產業互聯網。(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供銷社)
4.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六大新興產業領域,重點支持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新能源、生物化工四大產業集群企業加快生產線全線、系統改造,推動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推進全要素、全環節的動態感知、互聯互通、數據集成和智能管控,實現減人節能、提質增效。每年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00項,培育技術改造示范線10條以上,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7個以上、國家綠色設計產品3個以上。通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推動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長三角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畝均稅收年增長10%以上,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5%,制造業利潤率提升到6%以上。(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5.推動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推進市級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后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1210)等業務。謀劃培育一批新的跨境電商產業園,培育壯大跨境電商龍頭企業。(責任單位:市商務外事局)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實施市、縣(區)和園區三級聯動招商,成立蚌埠市文化旅游和數字創意產業協會。(責任單位:市文化體育旅游局,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以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平臺,積極引入優質互聯網企業,聯合縣、區政府及相關單位,在市區重點商業綜合體周邊社區開展智慧社區試點工作,提高本地智慧商店、智慧餐廳數量。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與傳統商貿企業業務融合,推廣“無接觸交易”等新模式。(責任單位:市商務外事局,配合單位:市市場監管局)推薦企業參加商務部、省商務廳的各項電商活動,加大社交電商、直播帶貨、虛擬實景等社交網絡銷售平臺推廣和培訓力度,指導電商企業拓展電商新模式應用。鼓勵發展網絡經濟,引導傳統商貿企業“觸網”升級。(責任單位:市商務外事局)有序發展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智慧旅游等,進一步支持依托互聯網的外賣配送、網約車、即時遞送、住宿共享等新業態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體育旅游局、市商務外事局、市數據資源局)
6.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應用。以工業互聯網構建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等全面連接的新型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每年培育2個優秀工業APP,爭取2個優秀工業互聯網應用解決方案獲得省級認定。實施“千企上云”提質擴面行動,全面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的數字化,每年實現100家以上企業與云資源深度對接。開展企業數字化研討會、行業發展交流會、行業技術沙龍,加強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積極參與“皖企登云你我他”沙龍、工業數字孿生大賽、工業機器人大賽、工業大數據大賽等活動,幫助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7.基于工業互聯網開展模式創新。宣傳推廣全省工業互聯網創新“12模式”,引導企業發展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制造業邁向萬物互聯、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智能主導的新階段。圍繞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產供銷、研管服”六大功能打造應用示范,形成一批推廣應用典型案例,推動羚羊平臺和我市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進一步提升平臺服務效能,每年開展線上、線下產學研對接活動,實現產學研資源更廣范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的優化配置。面向區域產業特色,建成1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創新服務載體。每年發布1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鼓勵技術產品服務商“揭榜掛帥”,以精準的需求側場景,吸引供給能力集聚,形成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與合作對接。(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三)數字產業能級提升行動。
8.強化產業基礎。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工業軟件、產業技術基礎,聚焦、挖掘我市具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產業、企業、產品和技術,每年滾動實施工業強基項目5項。依托蚌埠軟件園建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設計軟件、硅基產業配套軟件、嵌入式軟件、傳感器關聯軟件以及工業互聯網相關軟件。編制“三首”產品研制需求清單,引導企業對標研制,每年培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15個、首批次新材料2個、首版次軟件2個左右。(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9.推進新型顯示產業集群發展。實施“333行動計劃”,即聚焦玻璃基板、柔性玻璃、顯示模組3個關鍵環節,圍繞關鍵材料、顯示面板、顯示終端3個關鍵領域,實施企業培育、項目攻堅、項目招引3大工程。全面提升關鍵環節技術攻關能力,發揮面板制造、顯示終端牽引作用,著力引進重大項目,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10.推進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發展。實施“423行動計劃”,即聚焦智能汽車、工業智能測控、智慧城市、智能穿戴4大應用領域,打造公共技術服務、晶圓制造2個支撐平臺,實施“雙招雙引”攻堅、產業布局優化、產業提質增效3大工程。持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快速增強產業實力,搶占產業發展主動權,完善產業生態體系,通過引育上游補鏈、聚焦中游強鏈、拓展下游延鏈,全力推進產業跨越發展。支持中國(蚌埠)傳感谷建設,力爭到2024年,中國(蚌埠)傳感谷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11.加快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積極引進中國軟件百強、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等知名企業。按照“雙創團隊—小微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路徑,培育一批具有爆發式成長潛力的專精特新軟件企業。大力推進蚌埠市軟件產業園建設,依托中國(蚌埠)傳感谷在智能傳感器和芯片制造等方面的產業優勢,積極培育和招引嵌入式軟件、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傳感器關聯軟件、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等相關企業和項目落地軟件園,加快打造與傳感谷相結合、具有蚌埠特色的軟件園區。到2024年,培育規上軟件企業35戶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億元。(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數據資源局)
(四)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行動。
12.建設泛在高速網絡體系。推進城鎮地區高速光纖網絡全覆蓋,積極創建千兆網絡示范城市,推動城市、鄉鎮及重點行政村千兆光纖網絡普遍覆蓋,具備覆蓋70萬戶家庭的能力,10G—PON及以上端口超過1.5萬個。(責任單位:市共建共享辦、各基礎電信企業)統籌推進全市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IPv6升級改造和規?;渴?,開展互聯網數據中心、政務云平臺與社會化云平臺IPv6改造,推廣全面支持IPv6的移動和固定終端。(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共建共享辦、市數據資源局)加快政務外網升級,加快推進非涉密專網向電子政務外網整合遷移。配合省數據資源局做好市級政務云納入省政務云管理工作,推進全市政務信息系統上云,通過云管平臺實現統一納管、統一監控、合理調配。(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局)
13.優化5G網絡覆蓋。推進5G網絡深度覆蓋和應用推廣,力爭每萬人擁有5G基站超過22個。推動5G選址、用電、免費開放公共資源等相關支持政策落地,實現鄉鎮級以上區域和重點行政村5G網絡覆蓋。(責任單位:市共建共享辦,配合單位:市通信業發展工作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14.部署新型智能化計算設施。謀劃建設新型智能化計算設施。推進蚌埠市數據(算力)中心建設,優化數據中心PUE值小于1.25,并將各類計算資源向社會開放,市直各部門不再新建、改建、擴建各類計算和存儲資源。(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局,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15.提升安全保障服務水平。對接省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立威脅信息共享、通報、處置等聯防聯控機制,提升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防護能力。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企業實施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督促企業完善網絡安全管理體系。(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共建共享辦)
(五)數據價值提升行動。
16.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強化數據資源匯聚,實現政務數據資源生產、沉淀、治理一體化。打通蚌埠市云數據共享平臺與數源部門治理異常數據回流通道,實現數據治理閉環。加快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行業數據歸集共享、融合應用創新。推動數據資源標準體系建設,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標準規范。(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局,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蚌埠市中心支行、銀保監會蚌埠監管分局)
17.探索政府數據授權運營。配合省數據資源局開展以覆蓋成本為原則的政務數據授權運營試點。探索公共數據資產化管理,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局)
18.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交易流通。配合省數據資源局推進全省高標準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構建,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制度,規范數據交易行為,探索數據確權、評估、定價、交易、安全等機制建設。探索數據入股、質押融資,推進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局,配合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
發揮蚌埠市加快推進“數字蚌埠”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堅持頂格推進重點工作,頂格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務實推進行動方案的貫徹實施。健全數字經濟發展成效評價體系,加強對“四化”改造、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等數字經濟重點工作的評價。各縣區(管委會)、各部門要結合本區域、本行業實際,健全工作推進協調機制,增強發展數字經濟本領,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數據資源局,配合單位:市有關單位)
(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統籌利用發展改革、科技、經濟和信息化等政策資金,支持數字經濟項目建設。按照市場的邏輯,利用資本的力量,充分發揮各類基金的作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壯大。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數字經濟細分領域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推動有實力的企業上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支持力度。(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蚌投集團,配合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數據資源局)
(三)大力開展“雙招雙引”。
清單化引進數字經濟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高質量建設中國(蚌埠)傳感谷、蚌埠軟件產業園等數字經濟相關園區。培育產業群體,壯大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等產業集群,厚植發展土壤。積極吸引國內知名數字經濟研究機構、優秀服務商來蚌落地、合作,引入一批數字經濟領域的高端人才。建立委托招商機制,發揮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行業商協會、研究機構等作用,開展委托招商工作。(責任單位:市新興產業聚集地執行小組辦公室,配合單位:六大新興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
(四)全面提升數字素養。
大力推動五方共建安徽工業互聯網學院,加強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培養。充分發揮學院在政產學研方面的疊加優勢,搭建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基地和軟件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承辦全省軟件教育培訓、軟件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圍繞軟件人才需求開發設置相關領域教學課程,提高軟件專業學生的理論和技能水平,拓寬軟件人才培養路徑,為軟件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支持駐蚌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加強數字經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實訓基地。積極組織我市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參加各級各類工業互聯網素質提升培訓。(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五)全面開放交流合作。
以寧波市結對幫扶我市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契機,在產業協作、研發共享、人才引育、市場推廣等領域開展合作,借助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車聯網先導區、集成電路芯火雙創平臺等國家級平臺,推動我市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通過舉辦或參加國際新材料大會、皖北招商大會等大型會議,開展項目集中簽約,進行城市投資環境推介,擴大我市在長三角地區影響力。發揮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作用,加強數字經濟領域交流合作、供需對接,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項目落地。(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配合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科技局、市數據資源局)